勇士這賽季的狀態,很像坐過山車,上可吹爭冠下可爭狀元。
巴特勒加盟后,球隊一度從西部第11飆到第4,庫巴組合的托底+波杰姆斯基的爆發,讓勇士看到了奪冠的希望。可到了收官階段,這支“紙面強隊”突然掉鏈子,關鍵卡位戰輸火箭、馬刺,把直通季后賽的門票打成了附加賽生死局。輸的對手里,馬刺缺了文班亞馬和福克斯,火箭也非經驗豐富的季后賽常客,勇士這是自己沒有把握好機會。
問題出在哪?表面看是格林關鍵時刻眼里只有庫里,巴特勒罰球多但體能崩盤,庫里被圍剿時手感冰涼;但往深了挖,科爾“頭鐵”的輪換和臨場指揮才是癥結。比如對馬刺一戰,他堅持讓巴特勒、格林、庫明加三人同場,結果攻防節奏全亂,被對手一波流反超比分。更別提對手起勢時不叫暫停、迷信老將、忽視年輕球員等,直接讓勇士從“一手好牌”變成“一地雞毛”。
巴特勒的到來確實緩解了勇士持球點匱乏的問題,但他和庫里的兼容性始終沒達到極致。巴特勒擅長造殺傷,但需要大量球權,而勇士的傳切體系要求快速轉移球,二者存在的天然矛盾需要做好平衡。于是我們看到,巴特勒罰球多的比賽,往往是勇士進攻滯澀、被迫單打的寫照。科爾既想保留傳切精髓,又想讓巴特勒扮演持球核心,結果兩頭不討好,在關鍵時刻也就出現了莫名的失誤。
格林在進攻端的“庫里依賴癥”愈發嚴重,關鍵時刻寧可頂著失誤風險硬傳庫里,也不信任空位的年輕人,導致對手防守策略極其明確:鎖死庫里,放空其他人,反正都知道球會給庫里。這種“明牌打法”在季后賽會被無限針對,而科爾至今未找到破解之道。
勇士的防守問題,本質是陣容結構性缺陷。格林身高不足,護框吃力;盧尼移動慢,容易被小后衛針對。科爾試圖用庫明加彌補鋒線的體型劣勢,但他復出后狀態起伏,與格林、巴特勒同時登場時,空間擁堵、換防混亂的問題暴露無遺。
此外,科爾的輪換策略也沒有針對性,執著于讓老將撐滿關鍵時刻,卻忽視穆迪等年輕人在首發時的超高勝率。當對手派上小個陣容時,科爾反而換上高度不足的組合,導致防守端頻頻漏人。
想來,科爾的四冠履歷給了他“不叫暫停”的底氣,但這份自信正在反噬球隊。對陣馬刺,勇士末節被追分時,科爾并沒有及時喊暫停去遏制住對手的進攻勢頭,期間甚至讓狀態低迷的庫明加長時間留在場上。類似場景本賽季屢見不鮮:被掘金二陣翻盤、被76人格萊姆斯爆砍44分……科爾總認為“球員能自我調整”,卻忘了季后賽級別的較量,每一個回合都可能決定生死。
更微妙的是,科爾對巴特勒的使用始終“收著勁兒”。巴特勒加盟后勇士勝率飆升,但他場均僅17分,遠低于熱火時期。科爾既想讓他做組織前鋒,又希望他保留體能專注防守,結果兩頭落空。到了關鍵時刻,巴特勒的體能已無法支撐攻防一體,勇士只能靠庫里硬解。
勇士若想避免附加賽翻車或者拿到直通季后賽的門票,科爾必須優化輪換,減少格林、巴特勒、庫明加的同場時間,明確巴特勒的戰術地位,關鍵時刻讓其持球分擔庫里壓力,而非淪為定點射手;當然,還得放下身段叫暫停,針對對手進攻潮及時布置戰術,而非迷信“自我糾錯”。
季后賽級別的比賽沒有“試錯”空間,主帥的每一個決定,都可能決定庫里時代的尾聲是悲劇還是傳奇。
勇士遇到弱隊容易翻車,科爾教練難辭其咎
媒體人:CBA財務版圖兩極分化格局加深,民企陣營球隊深陷生存危機
北京季后賽12人名單!周琦提前復出,3核心確定,兩冠軍老將護航
最后兩戰!是第三還是第八?快船的大隱患是什么?
煙霧彈?新疆三將沒來沈陽 楊鳴目標明確 遼籃要盡快結束戰斗
快船為何19戰16勝?哈登6連勝場均23分9助 祖巴茨2月后正負值+231
TA:掘金內部矛盾源于用人理念;馬龍維護威少導致更衣室失衡
天賜奪冠良機,快船可得接住了
媒體人:CBA頂薪可能繼續下調,降薪不是良藥&考驗管理者智慧
季后賽場均轟26+7+7!超級外援休賽期恐遭哄搶,廣東隊會出手嗎?
記者談馬龍因給威少特別待遇而失去威信:或許他下課不算冤
火箭又要給湖人送大禮?三主將或輪休,4+2工兵腳踝扭傷缺席